通货膨胀究竟是什么?
最直观来说,它的到来意味着物价上涨了,房价上涨了,票子却越来越不经用。
但自古以来,却很少有国家能够坚定拒绝它的“诱惑”,甚至由此引发经济灾难,这是因为:普通大众常把“金钱”和“财富”混为一谈。
真正的财富,是供人们消费的东西,像衣服、食品、住房、汽车,金钱只是一个交易媒介,而政府印更多钞票并不会让生产的财富变多。可奇怪的是,真会有一些经济学家支持通胀。他们说:人们不消费,是因为手中的钱太少,如果政府多印钞票,就能刺激消费,使整个市场更有活力,这是整治经济萧条以及促进就业的好办法。
那么这个好办法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?我们来试着举个例子分析一下。
政府印了更多钞票,注入各个产业,增强了流动性。政府的承包商A有了钱,就会向下家B采购,B又会向它的下家C采购,C接着向下家D采购。整个过程中,看似ABCD收入都增加了,各方得益。
事实果真如此吗?
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产品与服务并没有增加,物价却因此开始上涨。思考至此,我们就会发现ABCD的实际收益其实大有不同,那么接着往下看。
A最早从政府那里拿到货币,此时物价还没上涨,A趁机用同等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;B从A手上拿到货币,相比晚了许多,此时物价已经开始上涨;而C更甚,待D拿到货币时,物价已涨得相当高,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商品。这意味着,其生活水平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了。可见,谁在上游,谁就将在通货膨胀中得利,而谁在下游,只能自认倒霉。
既然如此,得利者必然试图维持这种盈利方式。而这些位于上游的“得利者”更靠近权力中心,也更容易绑架政府来为其服务。所以通胀一旦开始,就很难停下来。
至此也就不难理解:即使明知道最轻微的通胀也会带来长期恶果,为何仍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站出来为通胀辩护了。他们甚至提出“乘数效应”,认为通胀能增加流动性,促进就业,政府每花一元钱,国家的财富就会神奇地增加好几元钱。
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说。
因为种种原因,企业不愿意或不能直接向工人宣告:你们将被降薪!通胀便成为了一种相当隐蔽的方式:变相地剥夺了劳工的实际收入,抬高商品价格,使企业能有更多利润,以盘活资产、恢复生产。
其实,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“工资—成本—价格”结构失调,失调严重时,会抑制生产动机,而走出萧条,只能等这些失调被矫正。通胀有时确实能起到矫正作用,但它是用欺骗的方式进行的:月薪五千的小职员,现在拿到八千块,他确实觉得比以前好,虽然物价上涨可能已超100%,但他没有充分察觉自己的处境。况且,通胀不是机械的,不是增发100%货币,物价正好也增加100%,一旦人们信心动摇,就会出现恶性通胀,货币贬值比例大大超过货币增发比例,国家经济也因此陷入灭顶之灾。
不仅如此,为了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,地方政府也常常用赤字财政来支付公共工程,乍一看,没花任何代价,却神奇地建起一座大工程。但政府欠债,早晚要用纳税人的钱去还,当地方政府开始偿还债务时,就意味着,此时要收多于财务支出的税,在这一阶段,毁掉的工作机会一定比它创造的要多。
当然,政府也可以不增税,而是用通货膨胀来清理旧债,但通胀本身就是一种税,因为穷人的负担反而最重,而富人的负担却更轻。
(题图:美国画家、雕塑家Larry Rivers作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