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6年11月起,A股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增加。IPO批文从每两周一次改为每周一次,每次拿到IPO批文的公司家数也都在10家以上。2016年全年发行新股244只,属于历史第三高。仅次于2010年的347只和2011年的277只。按照目前每周10只的速度来算,那么2017年将会有52*10=520只新股发行,听起来不可思议,但这种速度已经持续2个月了。就算2017年证监会发新股中途发累了,要休息一会儿,那么保守估计全年发行300只也是比较靠谱的。
新股发行提速之后,每天打新的股票数量从1~2只提高到了3只,当时笔者一个朋友特别高兴地跟我说,这样一来中签的机会就提高了,马上就可以变身高富帅、迎娶白富美、走向人生巅峰了。结果到目前为止,笔者这位朋友为止依然一签未中,持仓的股票倒是跌了不少。他2017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打破新股0中签的尴尬记录。
与新股加速发行所对应的,是市场的不断下跌。上证指数从11月29号最高的3301点开始最低跌到3044点,跌幅约7.8%。最惨的是创业板,期间最大跌幅达到19%,更罕见的是竟然一度走出了8连阴,要知道即使在3轮股灾期间,创业板最多也才5连阴。市场之弱,可见一斑。
新股发行速度之快,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,竟然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谈论IPO,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:“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,我们注意到,美国市场上市最早的个股是1899年12月31日上市的通用电气,截至到2016年底,在117年的时间里,合计上市的股票数量目前是5449只。而A股,从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个股上市,到2016年底,过去了26年的时间,而A股合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187只。我们只花了四分之一的时间,就发行了美国接近60%的股票数量,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行新股,不久,A股的股票容量将会成为世界第一,但是发行公司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又如何呢?能不能有像通用电气一样,持续经营100年的好企业呢?”
某些媒体每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跑出来秀自己的智商下限。从“4000点是牛市起点”开始,一路过来,乐此不疲。实际情况是:美国股市100多年来,累计上市企业合计超过5万家,只是因为其中90%都退市了,才造成今天只有不到6000家存量的现状。央视展现自己的无知并没有什么新意,笔者觉得最好玩的是第一句话“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”。这让笔者想起了宋鸿兵在《货币战争》中写的一句话:“不算夸张地说,直到今天,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。”美联储是私人性质,这属于货币银行学入门常识。同样属于私人性质的还有英国的央行——英格兰银行。请原谅笔者笑点低,每次想到这句话都能开心一整天。
关于新股发行提速的产生的影响,受冲击最大的肯定是次新板块了。在2016年上半年时,当时新股上市后经常出现接连十几个一字涨停板,中新股的暴利程度不输军火和毒品。风水轮流转,现在的新股往往几个板就打开了。新股与次新股指数已经周线8连阴了,惨烈程度远超股灾。
次新股是首当其冲,接下来肯定会拖累大盘蓝筹股。因为2016年网下打新收益很高,很多机构为了获得网下打新的高额收益,都选择超配业绩稳定的大盘蓝筹股作为打新门票。这也助推了以上证50为代表的打新门票的上涨。如果以后打新收益持续降低,连网下打新都没肉吃了,那么就存在“撕票”的风险。向来被视为定海神针的大盘蓝筹也可能要承受不小的抛压。
对于新股发行的提速,笔者本人是举双手赞成的。融资是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,过去我国企业主要靠间接融资,也即向银行借贷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。在未来,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大势所趋。通畅的IPO渠道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。要不是疯牛和股灾,估计注册制现在都已经实现了。当然,与IPO相对应的退市制度也应该不断完善才行。欣泰电气的退市是一个好迹象,希望以后能有进一步的推动。IPO的提速通过增加市场供给,从而促进高估值板块的价值回归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,A股炒题材、炒概念,不看业绩、只听故事的妖风将逐渐褪去,价值投资将回归主流。
最后,想起李宇春的歌曲《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》,笔者也想感慨一句:再不中新股我们就老了!
(题图:美国绘画大师Edward Hopper的作品Night Shadows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