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他主义,也就帮助别人,一直是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的一大争议问题。牺牲自己救亲人,可以用亲缘选择来解释,因为家庭成员的基因相似,让亲人活下来,实际上就是让基因延续下去。但帮助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,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行为又怎么解释呢?经济学教授埃亚尔-温特在自己的新书《狡猾的情感》里说,利他主义能保留下来是有道理的。
首先,利他主义起到了一个威慑的作用。在一个群体里,如果某个人没有团结意识,或者不爱帮助别人,他就会被排挤出社交活动,从而付出沉重的个人代价。尤其是在原始的狩猎社会,一旦被排挤,付出的几乎是生命的代价。因为想要打到猎物,需要所有人一起配合,一旦有人在打猎的时候不合作,或拒绝和别人分享,这个人就会遭到排斥,从而减少生存的机会。所以这种不合作的行为就慢慢绝迹了。
其次,很多引人注意的利他行为,能够提高个体繁衍后代的机会。我们先看一个动物的例子,有一种鸟叫椋鸟,这种鸟遇到天敌的时候,不是马上逃跑,而是表现异常勇敢。假如捕食者接近鸟群,第一个发现捕食者的鸟会大声鸣叫报警。其实这种行为,不仅浪费体力,而且还吸引了捕食者的注意力,会让自己更危险。椋鸟之所以这么做,和“不利条件原理”有关,这个原理认为,动物,尤其是雄性动物,会用自残,或者有意冒险的方式,向潜在的配偶展示自己的基因优势,这样它们就能击败对手,增加交配的机会。
经济学家认为,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辍学创业,也能用“不利条件原理”来解释。就像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尔-盖茨和扎克伯格,都从哈佛大学辍学。根据经济学家设计的模型,他们辍学虽然看起来是“不利条件”,但却能向潜在投资者发出积极的信号。实际上,他们所传达的信息是:“我对自己的创业理念很有自信,自信到连哈佛这样的名校学位都可以放弃。”
第三,环境对利他主义也有影响,在种族单一的环境中,利他主义更加普遍。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、挪威这些国家,经济发达,卫生和教育体系十分完善、全民免费,贫困或犯罪几乎很罕见。但作者认为,这些国家的经验,只能在这些国家适用,很难照搬到其他国家。因为无论是从种族角度,还是从文化角度,这些国家的单一性都比其他西方国家要高。历史上,这些国家都是从维京部落演变过来的,这些部落有着平均分配的传统,这些传统就逐渐扩大到了国家层面。而在那些种族和文化构成更加多样化的国家,斯堪的纳维亚这种的经济体系就很难推行。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做过一个统计,他们调查了美国街区的慈善捐款情况,发现社区里的种族多样性上升10%,慈善捐款就相应下降14%。也就是说,社区的种族多样性和社区的慈善捐款数是呈反比的。
以上就是书里对利他主义解释,供你参考。
作者: Eyal Winter教授,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经济学教授,拥有以色列和德国双重国籍。主要的研究领域有:微观经济理论、博弈理论、组织激励、金融、实验经济学和产业组织。